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浅释(三)
- Buddhism
- 2019年10月20日
- 讀畢需時 9 分鐘
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浅释(三)
图美桑波大师 造颂 香格琼哇尊者第四世多扎信雄仁波切 浅释
D3.学菩提心学处:(E1.修学菩萨六波罗密;E2.修学经中所说四法; E3.修学断除一切烦恼;E4.修学正知正念利他; E5.修学善根回向菩提。)
E1.修学菩萨六波罗密:(F1.修学布施度;F2.修学持戒度;F3.修学忍辱度; F4.修学精进度;F5.修学禅定度;F6.修学智慧度。)
F1.修学布施度:
欲证菩提身尚舍,何况一切身外物, 不望回报与异熟,勤行布施菩萨行。(二十五)
修行者如果想要获得最究竟的解脱菩提果,则為了求法或利益众生连自己的身体、头目、手足等等,都应舍弃而供养、布施,何况是其他一切身外之财产、妻儿子女等等,更是应该上供下施,所以必须学习布施度,勤行上供诸佛菩萨,下施六道众生。
在布施时,极重要的是施心清净,不能有希求之念,不期望今世的回报,也不企求后世的果报,最殊胜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轮体空而行布施,这是佛子菩萨修学布施度所应当实践的。
F2.修学持戒度:
无戒自利尚不成,欲行利他成笑柄, 故於三有不希求,護持净戒菩萨行。(二十六)
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,如果佛弟子不能清净持守戒律,自己所作的一切事业都不可能成办,这样对自己都无法利益或解脱,却想作利他之事,谈何容易?只能成為大笑话。因此,首先要断除世法的系缚,不再对三有轮回世间的一切生起任何贪染希求,自己尽一切能力來离恶积善,饶益有情,以如此之心守護三聚净戒,这是佛子菩萨修学持戒度所应当实践的。
F3.修学忍辱度:
欲享福德诸佛子,应观怨家如宝藏, 於诸众生舍怨心,修持安忍菩萨行。(二十七)
忍辱是最高的苦行,能成就无上之涅盘,所以对於志求福德的佛子们,应当把所有损害、诽谤、障碍自己的怨家,将其看成学习忍辱的对象,视同获得如意宝藏一样,非常欢喜。如《修心八颂》所云:「秉性邪恶众有情,恒為猛烈罪苦迫,见时如遇大宝藏,愿恒惜此难得宝。」因為没有比瞋恚更严重的罪业,没有比忍辱更难能可贵的,故对一切众生决不能生起任何的瞋怨心,应精进努力修持安忍,这就是大乘佛子菩萨所必须的行持。
如果对伤害自己的人起瞋恨,那什麼时候來修忍辱呢?因此,有人无缘无故加害自己时,应观此為前世或往昔恶因缘所生,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缘,不应对其有丝毫的怨恨心,则很多的罪障都能自自然然消尽,并且逐渐增长积聚功德资粮。
F4.修学精进度:
唯求自利二乘人,见勤犹如救头燃, 為利众生功德源,发起精进菩萨行。(二十八)
那些只求自我解脱的声闻、缘觉小乘行者,為了自利日夜勤奋精进修行,犹如头上著了火急切地去灭火抢救一样。小乘自利尚且须下如此大的功夫努力,何况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安乐而发菩提心,行种种广大殊胜的菩萨行,这就更要刻不容缓地精勤努力了。一切功德的根源是精进,為成办正等觉佛的不退觉位而发起精进,这就是佛子菩萨所应当实践的。
F5.修学禅定度:
具寂止胜观双运,通达尽除诸烦恼, 超越四处无色界,修习禅定菩萨行。(二十九)
如果修行者通达止观双运的禅定,心善系所缘,安住於一境,依此寂止而胜观证悟空性(法性),则能灭尽一切烦恼障,远离无色界的四空定,即远离四处无色心(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)。為了如理体证这个境界,必须修习具足寂止胜观双运的禅定,这就是佛子菩萨修学禅定度所应当实践的。
F6.修学智慧度:
无慧善导布施等,正等觉佛不能成, 故具方便离三轮,修行智慧菩萨行。(三十)
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度來引导摄持,而仅仅修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等前五度,则不能圆满证得究竟的佛位,因為佛果是方便与智慧两者结合在一起而成就的,方便指的是大悲菩提心,智慧指的是远离对作者、受者、所作者这三轮的执著(如布施时,执著有能施者、受施者和所施物,认為这三者都是真实存在的)。三轮体空无分别的空性智慧,是成佛不可缺少的主因。
一切广大菩萨行都包含在六度当中,如果撮其要点,则完全可收摄於与大悲不分离的空性中。因此,修持具足大悲方便的空性智慧,这就是佛子菩萨修学智慧度所应当实践的。
E2.修学经中所说四法:(F1.观己过而舍弃;F2.不说菩萨过失; F3.舍离贪著施主;F4.断绝粗语过失。)
F1.观己过而舍弃:
若不细察己过失,道貌岸然行非法, 故当相续恒观察,断除己过菩萨行。(三十一)
如果一个学佛的行者,不能经常细心观察自己的错误及过失,很可能外表看來是个很好的行者,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,而是以非行者佯装行者的形象,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,还以為自己做得很好,结果是犯下种种的罪过。所以,佛子菩萨应依佛陀的教诲行持,经常反躬自省,多观察自己迷惑之处,检察自己身、口、意三门的过失而断除舍弃,这是非常重要的日常修行。
F2.不说菩萨过失:
因惑说他佛子过,令自违犯损功德, 故於大乘诸行者,不道人过菩萨行。(三十二)
如果自己因烦恼障或所知障而一时的迷惑,生起了嫉妒等种种烦恼,批评其他已发大乘菩提心的人,并且谈论他的过失,则会使自己违犯造罪,减损自己的功德。所以,对已入大乘道的一切行者,即使是极细微的过失,也不应去观察、议论,应想到唯有自己乃是凡夫,其他众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,这就是佛子菩萨所应有的实修。
不能谈论任何人的过失,因為当说他人过失之时,他人不会因此受到伤害,但自己内心的愤怒会令菩提心退失,自己无始以來的善根会有很大的损失,同时也犯了菩萨戒,除自己吃亏之外,实在没有任何的利益,所以对别人的过失是不需要去批评的。特别是大乘菩萨们所做的行為,一般凡夫是不容易了解的,况且从外表比量來看,也不知道谁是菩萨,因此自己不要以恶口去批评任何人。
是非就是众生不能解脱的根由之一,真正的修行人不沾染是非,沾染是非就是种不净坏业。他非即我非,不要卷入是非,对批评不计较,对赞叹不执著,行持修行人正知正见的常态,注意自我的修行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F3.舍离贪著施主:
贪图利敬互争执,闻思修业将退转, 故於亲友施主家,舍弃贪欲菩萨行。(三十三)
由於贪著的缘故,大乘行者彼此為了获得他人的利养恭敬,互相之间争执不休,往往因此而生起贪心和瞋心,把自己的闻、思、修等道业逐渐退转了。
有贪欲之心,是求法最大的障碍,利养恭敬会产生贪欲,毁灭自己的正念,引起悭吝,甚至令亲友背离等等,所以佛子菩萨应当少欲知足,不染世俗,舍离对自己亲戚朋友或施主家的贪著。
F4.断绝粗语过失:
粗言恶语恼人心,复伤佛子诸行仪, 故於他人所不悦,断绝恶言菩萨行。(三十四)
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语言,对他人说了粗言恶语,特别是在自己愤怒之时,故意恶口相向,令对方气恼,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人的心,同时又有失於菩萨律仪。
凡对任何众生以三毒引起之不悦耳的话,皆為粗语。粗语是一切引生仇恨的因,说粗语的过失非常大,所以佛子菩萨在任何时刻对於会伤他人的心,為他人所不悦耳的种种恶言恶语,都要断绝舍弃,以令他人欢喜。
E3.修学断除一切烦恼:
烦恼串习则难治,警醒常忆对治法, 贪等烦恼初生时,立即摧坏菩萨行。(三十五)
当贪、瞋、痴等烦恼出现的时候,如果不立刻断除,让它逐渐茁壮,慢慢串习,到后來成為惯性烦恼将极為严重,极难对治。因此,佛子菩萨日夜都应保持警觉醒悟,一刹那也不能离开正念正知的对治方法。
正念是经常忆念善法,不忘失取善舍恶,使自己的思想、行為正确;正知是随时观察自己身、语、意三门的所作所為,内心了然。若未具正念正知,则不可能知道烦恼的过失,故在贪等烦恼刚开始萌生之时,要当下立即提起正念正知的宝剑斩断它,久而久之,自然能铲除烦恼的根。
E4.修学正念正知利他:
随於何处行何事,应观自心何相状, 恒系正念与正知,成办利他菩萨行。(三十六)
将前面所述说的作个归纳,则无论在什麼环境做什麼事情,都应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状态:是否如法?是善或不善?是不是对众生有利?是有漏的发心,还是无漏的发心?
阿底峡尊者云:「最殊胜的诀窍是观察自心;最殊胜的法友是正知正念;最殊胜的发心是菩提心。此為三殊胜。」
作為一个佛弟子时常观察自心,究竟了知心的动向,而作正确的取舍,此极為重要。因此,恒时以正念正知不放逸來守護自己的心,以殊胜菩提心而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,这就是佛子菩萨修学自利利他所应当实践的根本要点。
E5.修学善根回向菩提:
勤修诸行所生善,為除无边众生苦, 悉以三轮清净慧,回向菩提菩萨行。(三十七)
依照以上所宣说的——大乘菩萨理应遵循实践的行為,精进地修学所生的一切善法,包括过去、现在、未來一切的善根,普皆回向法界有情,愿无始以來所有的众生能够远离一切痛苦,到达究竟的佛陀觉位。
如何回向呢?悉皆三轮体空而回向。也就是说,了知能回向的人、所回向的善根以及回向的方式,乃是心的名言假立而已,三者自性上非真实存在,以证得三轮清净的智慧來摄受,将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能证得无上菩提。能如此善根回向菩提,则乃至成就佛果间,此善根永不穷尽,而且不断增长,这就是大乘佛子菩萨令一切善根增长的善巧方便。
A3.结义:(B1.為何人而著作;B2.显明此论无误;B3.谦虚并祈谅解; B4.善根回向菩提;B5.具四圆满作结。)
B1.為何人而著作:
我依经续诸论典,及众圣贤所说义, 為利修学佛子道,撰菩萨行卅七颂。
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后学们,作者图美桑波大师依佛陀所宣说的显密经典,以及阐释的论典,还有一切圣贤者所说的精义,以及自己上师的种种教授,将修持大乘菩萨所应遵循的行為归纳精简為三十七个偈颂,撰写成这部论典。
B2.显明此论无误:
才疏学浅文不精,硕学阅之难生喜, 然依经教圣者故,菩萨行颂应无误。
作者言自己见识不广,学问不深,文笔又不精,这部论典所写的,虽没有博学经教之智者们所喜爱的韵辞,然而它是依经典教言及圣者教授之实义造出的,故此三十七偈颂中所有大乘菩萨实修的法门,应当是不会有任何的错误。
B3.谦虚并祈谅解:
然菩萨行广似海,智浅如我难尽测, 违理不当诸过失,祈诸圣贤慈宽恕。
作者谦虚地说,虽自己认為以上所造的菩萨行颂没有错误,然而大乘菩萨所应有的行持,无量无边广大如海,像自己这样智慧浅薄的人,实在难以臆测,故而若此颂文中有违背经典义理、误释、缺漏和与之无关的不如法处,至心祈求诸佛菩萨、诸圣贤者慈悲宽恕。
B4.善根回向菩提:
吾以此善愿众生,皆发真俗菩提心, 不住轮涅得自在,咸成怙主观世音。
作者以此偈颂作总回向:愿以宣说佛子菩萨学处所生的一切善根功德,回向三界六道有情速生胜义、世俗二谛菩提心,以现证空性妙智慧而不住三界轮回边,以发心利他大悲心而不住寂灭涅盘边,悲智双运证得大自在,一切有情成就悉皆等位三界怙主圣观世音菩萨。
B5.具四圆满作结:
出家人图美桑波,宣说经典诸教理, 為利己及有情故,造此於银水宝窟。
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具备以下四种圆满而结束:
一. 何人所作:僧人图美桑波大师。 二. 所作意义:宣说显密经典中修持菩萨行之教理。 三. 為何而作:為了利益自己及一切有情。 四. 作於何处:在「银水宝窟」造此论典。
本文来源 佛教正法中心 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浅释(三)
转自 佛教网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