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浅释(一)
- Buddhism
- 2019年10月20日
- 讀畢需時 7 分鐘
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浅释(一)
图美桑波大师 造颂 香格琼哇尊者第四世多扎信雄仁波切 浅释
本论分為三大科判:A1.初义;A2.论义;A3.结义。
A1.初义:(B1.题义;B2.礼供;B3.誓愿。)
B1.题义:
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是萨迦派高僧图美大师(1295-1369)的传世之作。
图美大师全名额曲图美桑波,意為无著贤,是萨迦派历史上卓有建树者之一。大师出生於西藏萨迦寺附近的札迦,父名滚丘巴,母名布卓。五岁开始学习语文、经典,十四岁受沙弥戒,十五岁起先后到著名的伯东埃寺与萨迦寺学习经论,精通了大小五明与三藏经续。二十三岁时已因出色的辩论才能,而被称為「辩经无比尊」,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赞叹。三十岁时受比丘戒,三十九岁至四十二岁应邀至伯东埃寺大转法轮,培育出很多出色的弟子。四十三岁起在额曲秋宗山洞(意為银水宝窟)闭关静修,历时二十多年,获得至高成就。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,在他的周围,出现了诸如猛兽与野兔一同嬉戏等的感人场面。七十四岁在静坐中入定圆寂。
图美大师一生致力於菩提心的弘扬,留下了大量关於菩提心的教言,著名的有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、《入菩萨行论释——妙解大海》等。
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是图美桑波大师将自己修行菩萨道的经验,以及经教中所宣说种种修持菩萨行的法门,择其精要归纳所写成的三十七个偈颂。其内容详尽的阐述了一个发菩提心的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正知正见,為学佛者树立了言行道德的规范,对佛弟子的修行來说,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本论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所共同推崇的基本课程,為学习一切佛法的前行,若作為修持的仪轨经常念诵,则能使心中自然地生起菩提心,而消解任何遇到的障碍,可见此法门的重要性。
B2.礼供:(C1.略言;C2.广言。)
C1.略言:
敬礼观世音菩萨
因菩提源於慈悲心,而观世音菩萨為一切诸佛大悲菩提心之具体化现,任何众生只要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内心即种下解脱的种子,又本论作者图美桑波大师的本尊即是观世音菩萨,故於论前首先顶礼观世音菩萨。
C2.广言:
虽见诸法无來去,唯一勤行利众生, 上师观世音尊前,恒以三业恭敬礼。
观世音菩萨已经证悟诸法本性,亲见诸法实相——不生不灭,不断不常,不一不异,不來不去,是超越世间一切分别念,远离种种戏论的空性。然凡夫众生因不悟实相,生颠倒想,故流转六道,受无边苦。菩萨知悉有情受苦,由迷惑而生,因此生起悲心,显现各种方法,精勤勇猛地行利他,欲令其出离,这是菩萨发愿留在娑婆世界的唯一目的。故在殊胜的根本上师以及观世音菩萨前,作者图美桑波大师以自己的身、语、意三门恒时恭敬顶礼。
本颂是对观世音菩萨赞礼其智慧与方便:了知诸法非自性有,由因缘而生,即是智慧;具大悲心缘诸有情,令出离众苦,即是方便。
B3.誓愿:
正等觉佛利乐源,从修正法而出生, 修法复依明行要,故当宣说菩萨行。
世间所有的暂时利益与究竟安乐皆來源於圆满正等正觉的佛果,能得如是殊胜成佛觉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证得的,而修持正法则首先必须明了修持的方法。对於一个想如实修学大乘正法的佛弟子來说,即须明了修学菩萨道的方法。因此,图美桑波大师誓愿為修持正法者宣说菩萨应有的行為。
A2.论义:(B1.前行;B2.正行。)
B1.前行:(C1.观想暇满人身难得;C2.离三毒根源之家乡; C3.功德之源依止寂静;C4.观无常而舍弃今世; C5.远恶友修道无违缘;C6.修道顺缘依止善师; C7.入佛教之门為皈依。)
C1.观想暇满人身难得:
此生幸得暇满船,自他须度生死海, 故於昼夜不空过,闻思修持菩萨行。(一)
获得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是极為珍贵难得的,这个暇满的人身就犹如一艘大船,依靠它才得以渡过生死轮回大苦海。為了使自己及一切众生能度脱生死苦海,故应珍惜这一难得而又短暂无常的人身,在昼夜六时中恒时不懒惰、不散乱地精进,听闻正法,如理思惟,实际修持。因為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中,闻、思、修最為殊胜,这也是佛法的根本所在。真正的修行,即在闻、思、修教法。听闻教法时,宜思惟发心,有所闻受,立刻实行,不应令三者有所分或有所失。
C2.离三毒根源之家乡:
贪爱亲方如水荡,瞋憎怨方似火燃, 痴昧取舍犹黑暗,远离家乡菩萨行。(二)
因為住在家乡,对亲人经常会产生贪爱心,这贪爱心就像动荡的流水一般,将自己冲向轮回的苦海;而对怨敌则生起猛烈的瞋憎心,这瞋憎心就如燃烧的烈火一样,将自己所种下的一切善根完全烧毁。由於忘失了正知正念,愚痴不明,对因果善恶无法正确取舍,以致滋生邪见,就如同跌落在黑暗的深渊之中。这些贪、瞋、痴三毒的根源,就是家乡。住在家乡,会令心生种种过失,所以佛子菩萨应当远离家乡而修行。
依以前高僧大德开示的标准,上根者应远离家乡一年的路程,中根者要远离家乡一个月的路程,下根者则离家乡至少要走四天。贪与瞋生起许多不善和痛苦,為一切妄惑中最主要者,而二者由痴而來。远离家乡,重点在於守護自心,远离障碍修持佛法的地方。如果离开家乡到另一个地方,结交新朋友,又生贪与瞋,亦无有益处,故应将贪瞋代以慈悲,思惟利益别人。
C3.功德之源依止寂静:
远恶境故惑渐减,离懒散故善自增, 心澄於法起正见,依止静处菩萨行。(三)
远离恶境是指远离不利於闻思修的不良环境,而后依止寂静祥和之处。由於没有贪、瞋、痴等三毒烦恼的外缘,自然俱生的无明惑业就渐渐地减灭,又因努力精进修行,没有懒散、放逸,善业自然逐渐增长,心意自然调柔而澄澈,能以智慧抉择断除疑惑,融入於正法之中,从而生起殊胜的定解。
静处具有减惑、增善和生起正见的功德,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依止静处才有所成就的。所以,佛弟子应该依止上师和静处而修行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C4.观无常而舍弃今世:
常伴亲友还离别,勤聚财物终弃捐, 识客且遗身舍去,舍现世心菩萨行。(四)
人有生必有死,在死的时候,自己一生中的亲戚朋友都必须从此分离,由於受到各人业力的牵引,有的转生善趣,有的转生恶趣,差异极大,今生中交往结伴只不过是短暂的相聚,无常到來,不得不各奔东西,很快就分散了。辛苦一生,费尽心机,点点滴滴累积起來的财物,死亡來临时一分一毫也带不走,全都遗留在人间。甚至连自己生前最珍惜宝爱的色身,在灵知心识迁移之时,也不得不舍离。所以,应好好思惟观察,体会无常,了知世间上的一切没有什麼可贪恋的,舍弃贪求现世之心,不求此生的名闻利养,不為世间八风所动,断除一切执著分别念,从当下起尽力精进修持正法,这就是佛子菩萨所应当实践的。
C5.远恶友修道无违缘:
伴彼若使三毒长,并坏闻思修作业, 能转慈悲令丧失,远离恶友菩萨行。(五)
对一个尚未成就的修行者來说,必须远离恶友,否则修行不会增上,反而增长自己的贪、瞋、痴三毒烦恼,并且障碍闻、思、修等善行,令成就退转。与恶友交往,自己的一切善根以及慈悲心、菩提心,都可能完全丧失灭尽,正所谓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因此,在结交朋友时,必须小心谨慎,详加观察,甚為重要,否则将使自己退堕,失去一切。
学佛修道最大的违缘和障碍,就是邪师恶友。当然,现在人心多為不善,要完全做到不交恶友这一点不容易,故应经常提醒自己,如此才会有益自己,同时对恶友仍须保持平等心,但不可受其影响。
C6.修道顺缘依止善师:
依彼若令恶渐尽,功德犹如初月增, 则较自身尤爱重,依善知识菩萨行。(六)
依止善知识,以其引导及加持,能使自己精进於闻思修,消尽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,戒定慧等一切功德,也会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样,逐渐地增长乃至圆满。对一位能使自己灭尽罪过、增长功德的殊胜善知识,珍爱之心当胜过自己的生命,对於自己的身心,每个人都倍加珍惜爱重,但对於金刚上师及殊胜的善知识,念其恩德,更应胜於爱重自身。修行人若欲得解脱成就,必须依止善知识,爱重善知识,善知识在自己修行中甚為重要。
未依止善知识之前,首先必须仔细地观察,只有自己从心里真实地生起了不变的信心,然后再去皈依求法,不要人云亦云。如果未经观察,即盲目依止,过后心生悔恨,口出怨言,诽谤上师,将造成极大罪过,故对一个修行人來说,已依止了上师后,千万不能再对上师有另外的观察,否则一定会害自己的。
C7.入佛教之门為皈依:
自身仍陷生死狱,世间神等谁能救? 故於依止不虚者,皈依三宝菩萨行。(七)
真实不虚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,而不是世间的天神、地神、護法神等,因為他们自己还未从生死烦恼中彻底解脱出來,仍束缚在轮回中,有什麼能力救護我们呢?世间神力皆是有漏,有漏即无常,无常皆有苦,终归后患无穷,流转不息,因此不能把他们作為究竟的皈依处,永远真实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宝,至心皈依三宝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脱,故每位佛弟子应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。
作為佛门弟子应时时刻刻从内心深处衡量自己是否真实皈依?如果自己没有彻底皈依,将会是如何?当遇到违缘或外道时,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祷三宝?皈依是一种决心和信心,不是暂时的依托,唯有真皈依真修行,才能得到解脱,故佛子当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。
本文来源 佛教正法中心 《菩萨行三十七颂》浅释(一)
转自 佛教网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