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十七)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10月23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十七)

多扎信雄仁波切 释义

  不行利益徒众事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在摄受徒众之后,怀嫌恨心,而不随时施以正确的教授教诫,明知徒众资具匮乏,但却不為他们从具有净信的长者、居士、婆罗门等,如法求索募化衣服、饮食、坐卧用具、医病药品及各种资生杂物,随时供给所需,令无缺乏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
  如果菩萨由於懒惰、懈怠二心及放逸的缘故,不施以教授教诫,不為求化如法众具,是非染违犯。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如法御众方便饶益。(第四十一违犯)

  此戒的开缘有三:

  一、就自身來说:若患病无力,不能堪任;或已转请其他有能力者代替。   二、就随宜來说:若想以不教诫等方便调伏他人,出不善处,安立善处;或為维護僧团制度。   三、就对境來说:若知道徒众们,是世人所共了知具有大福德,各自有能力求得衣服等资身众具;或所应该教授教诫之事,都已正确的教授教诫;或知道徒众内,有本是外道的人,為窃取佛法,潜入在徒众中,不堪调伏教化。

  在以上的情况下,虽不作教授教诫,不给所需资具,皆无违犯。

不能恒随他心转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怀以嫌恨心,不随顺有情心意而转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
  如果菩萨由於懒惰、懈怠或放逸心,不随顺他心而转,是非染违犯。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随有情心為作饶益。(第四十二违犯)

  此戒的开缘有二:

  一、就自身而言:若有病无力,不能堪任。   二、就随宜而言:若他所喜爱的,对他并不适宜;或他所喜爱的,虽是适宜,但因众多人不适合也不喜爱;或為维護僧团制度;或為降伏邪恶外道;或想以此方便调伏他,出不善处,安立善处。

  在上述的情况下,虽不随顺他心而转,皆无违犯。

他有德誉不赞扬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怀以嫌恨心,对他人真实具足的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功德,不愿去宣说显扬,对他人真实具有的善誉,不愿去称述赞美,对他人真实的善妙说法,不為之赞叹善哉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
  如果菩萨由於懒惰、懈怠、放逸等心,而不显扬赞叹,是非染违犯。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於有德者為作饶益。(第四十三违犯)

  此戒的开缘有四:

  一、就自身而言:若病虚无力,不能赞说;或為了等待他的言论结束之后。   二、就对境而言:若了知他禀性少欲,不喜欢赞扬,為了维護他的心意。   三、就所说而言:若知道他只是相似功德,而非真实功德;或知道他只是相似善誉,而非真实善誉;或知道他只是相似妙说,而实在是非妙。   四、就随宜而言:若想以不赞扬等方便调伏他,出不善处,安立善处;或為守護僧团制度;或知道由於显扬等缘故,会引起他的贪染、骄慢、无义、无利,為遮止此等过患;或為降伏邪恶外道。

  在上述的情况下,虽不称扬赞叹,皆无违犯。

转自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总示能成:(P.528-529) 平谈论说理博高,诸佛菩萨经验集,至高法宝行路灯,依修成就有何难 二、明说原委:(P.529-532) (一)本论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证境结晶...

 
 
 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言神通之境:(P.522) 神通法力是道境,行人进取必自现,尤為上师不可缺,坛城表法加持力 二、欲神通之贪: (一)有罪:(P.523-524)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