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八)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10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八)

多扎信雄仁波切 释义

掉举纷聒不寂静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為掉举所扰动,内心不得寂静,不乐寂静独住,高声语笑,嬉乐游戏,喧哗嚣扰,纷杂聒噪,彼此轻浮躁动,奔腾跳跃,相望逗乐,引人发笑。以如是等俗缘,令心掉动,障碍寂静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
  如果菩萨由於忘失正念,而起如此现行,是非染违犯。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对自利所作的障碍之二——毁犯轨则。(第十二违犯)

  此戒的开缘有二:   一、就自身來说:為要除遣掉动不静的过患,生起意愿,勤修精进,但因烦恼炽盛,蔽抑其心,虽高声等,不犯本罪。   二、就随宜來说:若想以此為方便,解除他人所生的嫌恨,令其息灭;若想遣除他人所生的忧恼;若他性情喜好如上高声嬉戏等事,為方便摄受令他安立善处,而敬慎顺从维護他的心意,随他而转;若见他人对自己猜疑,内怀嫌恨,心起恶谋,憎厌背离,自己应当外现欢喜的颜面,用以表明内心清净无染,毫无嫌怨。在这些情况下,虽高声等,也无违犯。

一向心不生厌离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由於见到大乘经论所说,诸菩萨法,应住生死,不乐涅盘,便生起这样的见解,建立如此的论说:「菩萨不应欣乐涅盘,应对涅盘而生厌背;於诸根本烦恼及随烦恼,不应心生怖畏而求断灭;对於生死烦恼,不应一向心生厌离;因為诸菩萨於三无数劫中,流转生死,求大菩提。」若作如此谬说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
  為什麼呢?因為诸声闻尚且对涅盘欣乐亲近,於诸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深生厌离,那麼菩萨对大涅盘欣乐亲近,於诸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深生厌离,更应超过声闻百千万亿倍。以诸声闻只為自身解脱诸有,证得义利,便应如此勤修正行,何况菩萨普為一切无量众生解脱诸有,证得义利,而勤修正行!所以菩萨应当精勤修集无杂染心,善权方便,於有漏世事,随顺而行,成就超越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。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对自利所作的障碍之三——味著诸有。(第十三违犯)

  如果菩萨未能解脱自己的烦恼,如何能解脱众生的烦恼?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云:「勇荷极重众生担,应舍懈怠诸劣行。為解自他缠缚故,更应精进百千倍。」是故菩萨应当精勤修习於生死中弃舍烦恼的方法,以及修集福德智慧二种广大菩提资粮。

  大乘经论所说的「菩萨不应欣乐涅盘,应趣生死」,是说菩萨為利益众生的缘故,不应一向背弃生死,趣入涅盘,以及赞叹菩萨能在有漏生死杂染中而不為烦恼所染;并非说菩萨不应厌离惑业烦恼,及惑业烦恼所感的生死,非不应欣乐灭除惑业所证的涅盘。应知声闻钝根,尚且能了知生死轮回的过患,深生厌离,何况菩萨利根,具足无量智慧!

於恶声誉不護雪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对於自身可能引生令人不堪敬信尊重的言语,所谓恶声、恶称、恶誉,而不避護,亦不清雪。若他人所讥毁的事,实有其事,菩萨不加避免防護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
  如果他人所讥毁的事,并非实有其事,菩萨因此而不加清雪息除,是非染违犯。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对自利利他所作的障碍之一——不護自誉。(第十四违犯)

  此戒的开缘有二:

  一、就所说人而言:若是外道;或心存憎恨嫉妒,虽然善加晓喻,也不信解;或為忿怒所蔽,强词谤说;或心识邪执颠倒,横加讥毁。   二、就所说事而言:若自己出家,因行乞食,或因修善行,而谤声流布。

  在上述的情况下,虽有恶声誉而不避護不清雪,也无违犯。

於他烦恼亦不治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见有烦恼恶众生,应施以种种令他忧恼的辛苦加行,进行折伏,或施以可憎身语现行的猛利加行,制止恶行,使他得到义利。若菩萨為袒護他一时的忧恼,在应当调伏时,而不现行方便调伏,即為犯戒,是非染违犯。(藏文為有染违犯。)

  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对自利利他所作的障碍之二——不作利他猛利加行。(第十五违犯)

  颂中亦字,义谓於他有诸烦恼,或大违犯者,自能调伏,亦不调伏。

  此戒的开缘:若菩萨观察由此加行等因缘,使他在调伏法中,很少得到义利,反而多生忧恼,虽不现行方便调伏,不犯本罪。

  上來所说的,是违犯持戒的八种恶作罪。為了遮止对持戒所作的障碍,故制為学处。现将障持戒之违犯,列表如下:

转自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总示能成:(P.528-529) 平谈论说理博高,诸佛菩萨经验集,至高法宝行路灯,依修成就有何难 二、明说原委:(P.529-532) (一)本论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证境结晶...

 
 
 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言神通之境:(P.522) 神通法力是道境,行人进取必自现,尤為上师不可缺,坛城表法加持力 二、欲神通之贪: (一)有罪:(P.523-524)...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