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九)
- Buddhism
- 2019年10月2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九)
多扎信雄仁波切 释义
於他骂等辄还报。
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。他人恶言辱骂,就还报以骂;他人於己起瞋,就还报以瞋;他人拳脚捶打,就还报以打;他人存心戏弄,就还报以弄。如此舍离沙门四法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能安住忍辱。(第十六违犯)
颂文骂字,谓由瞋恚而发詈骂诋毁之语。颂文等字,谓他瞋报瞋,令他生起忿恚,出非爱语;或他打报打,令他生起苦楚,而行捶打;或他弄报弄,由是自他互举过非。
於他忿疑不往谢。
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。自己对他人有所侵犯,或自己未曾侵犯,而他人疑有侵犯,这两种情况随一发生后,若菩萨生起增上嫌恨嫉妒之心,或由於我慢所执,认為向他悔谢是羞辱卑下,而不如理忏悔道歉,并且心生轻视舍弃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如果菩萨由於懒惰、懈怠、放逸之心,不行悔谢,而生轻舍,是非染违犯。
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舍离瞋恚相续心之一——不自舍瞋,犯他不往谢。(第十七违犯)
此戒的开缘有二:
一、就随宜來说:若欲方便调伏对方,令彼出离恶法,安立善法。
二、就谢境來说:若是外道;若他希望要因有现行非法造罪,方才接受悔谢;若他性好斗诤,向他悔谢时,将更倍增他的忿怒;若知他為性堪忍,无论悔谢与否,其内心都没有变化;若他不想接受悔谢,或因為悔谢反而使他转生羞耻。
在以上的情况下,虽不悔谢,也无违犯。
他來悔谢拒不受。
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他人來相侵犯,事后自知其罪,并如理如法平等地作悔谢。若菩萨内怀嫌恨心,蓄意损害恼怒他,不接受他的悔谢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如果菩萨对他没有嫌恨心,也不想去损害恼怒他,但由於天赋禀性不堪忍受,而拒绝接受悔谢,是有染违犯。(藏文為非染违犯。)
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舍离瞋恚相续心之二——不舍瞋他,他犯不受谢。(第十八违犯)
此戒的开缘有二:
一、就随宜來说:若想以不受悔谢的方便调伏他,使他出离恶法,安立善法。
二、就受境來说:若他内怀骄慢,唯托空言,以不如理如法的态度來作悔谢。
在上述的情况下,虽然不接受他的悔谢,也无违犯。
怀忿恼心相续持。
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安住於菩萨净戒律仪,对他人发起忿恚之心,念念相续,坚固执持,不肯舍弃忿恨,并且不见瞋恚的过患,不思加以对治,即為犯戒,是有染违犯。
本句颂文所摄之义,谓不行对治瞋恚。(第十九违犯)
如果菩萨為断除忿恼心,生起意愿,勤修精进,以种种的对治方法,加以遮止遏制,却仍不能断舍忿心的生起,不犯本戒。
上來所说的,是违犯忍辱的四种恶作罪。為了遮止对忍辱所作的障碍,故制為学处。现将障忍辱之违犯,列表如下:
本文来源 佛教正法中心 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九)
转自 佛教网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