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一)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10月20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《菩萨戒二十摄颂》释(一)

多扎信雄仁波切 释义

  说到修行,必然不可缺少戒律,缺戒则无道。世尊在世时,以佛為师,世尊入灭后,以戒為师,可见戒律的重要性。凡是大乘行者,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必须受持三聚净戒,勤习菩萨学处。此菩萨戒乃诸佛之本源,菩萨之根本,亦是万行之统纲,众德之渊汇,其中包括了自利利他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,如果菩萨具足如是菩萨戒藏,便能圆成无上菩提。

一、造颂主:   印度大成就者旃陀罗阁弥(或称月官)阿闍黎。

二、所造法:   梵名——菩提萨埵桑巴帮西嘎。   汉名——菩萨戒二十摄颂。

  凡诸菩萨行者,应如圣教,最先发起胜菩提心,以做為菩萨一切行持之所依。其次,必须受持菩萨净戒,勤习菩萨学处。如果已发菩提心,然於菩萨学处,不事修习,或不敬信,决定不能趣得无上菩提。故求菩提者,应以学处為要道,精勤修学。

三、释颂义:

敬礼曼殊师利童子

  因戒律的微细因果,唯有佛的智慧才能抉择了达,故颂前先礼敬三世觉母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,祈求能得到加持,开显智慧,以彻底了解菩萨学处,修学菩萨净戒。

  曼殊师利,菩萨名。旧称文殊师利,译云妙吉祥。大乘菩萨中,為智慧第一,故有觉母(佛母)之称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三云:「文殊师利大圣尊,三世诸佛以為母,十方如來初发心,皆是文殊教化力。」虽一时现菩萨之因位,实则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:过去称為龙种上佛,现在号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,未來称為普见佛。

  菩萨身郁金色,顶有五髻,作童子形。五髻表五智五佛,童形取天真之意,此即表如來五智久已成就,以本愿因缘故示作童真法王子相。

至心恭敬而礼供,一切如來与菩萨。

  如果有任何菩萨行者,或是在家,或是出家,已先发起无上菩提愿心,欲求受菩萨净戒,则应於佛像前,观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,圣众云集,如现在前,然后至心礼赞,恭敬供养。

  别解脱戒,唯於僧众恭敬承事,便得受学别解脱戒。但此菩萨戒,由於最為殊胜的缘故,应先向诸佛菩萨,广作供养,后乃得受菩萨净戒。所以,求受净戒菩萨,应先严净坛场,中设佛像,於旁安设诸菩萨像,广陈上妙香花灯涂众多供具,次依仪轨,如是恭敬祈请十方三世诸佛世尊,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具大神力诸菩萨众,而作供养。

  所有十方三世中,诸菩萨众所住戒,   广大无量福德藏。以此胜妙之意乐,   从彼具有胜智力,具戒上师而受之。

  求受净戒菩萨普向诸佛菩萨广作供养后,应一心作此思惟:「所有十方三世中,一切菩萨众都是受持菩萨净戒,安住菩萨净戒,由成就如是菩萨净戒而获得广大无量无边的不共功德藏。我今欲学一切菩萨学处,乞受一切菩萨净戒,不久亦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。」

  经过这样的思惟,内心启发了坚固的信愿,并且生起了无比殊胜的欢喜心,以此胜妙意乐,从师求受菩萨净戒。其授戒之戒师,须於大乘道,具有智力,对经律文义,能解能持,戒德严明,功德具足,堪能使人发起敬信之心者,方可向其求受菩萨戒。

  声闻(小乘)戒是尽形寿受持,命终即舍戒,且其持戒只為自身不受生死,而戒造作生死之因的种种过患,非為度生著想,所以功德小。但菩萨戒则不同,是尽未來际受持,命终不舍戒,且菩萨一戒,為度一切,故无一众生不荷恩。也就是说,菩萨受持一戒,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,众生之数无量,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,所以受持菩萨戒的功德非常广大,大得无法比喻。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〈摄决择分〉云:「若有為令他了知故,随顺他故,由他劝导受菩萨戒。非自所起增上意乐,随观随察自生净信,於诸有情住怜愍心,爱乐善法受菩萨戒。当言此非真实防護,亦非圆满修习善法,亦不能得彼果胜利。与此相违,当知乃名真实防護,亦能获得彼果胜利。」

  以此可见,堪受菩萨净戒的条件,必须是具大乘菩萨根性,能悲悯一切有情,且发菩提愿心,於菩萨所修学三聚净戒(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),听受观察,如实深信,从而内心生起勇猛意乐,欲勤修学者。也就是说,必须以慧观察,经过思择,心开意解,自己生起胜妙意乐,依此而來求受净戒,绝不是依於下劣意乐,如為令他知,或随顺於他,或為他所劝等而來受戒。如果只是想受菩萨戒,对於菩萨学处,不乐修学,或乐於修学,却不起愿心,则不应授与菩萨戒。

  关於授戒的师资问题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〈本地分.菩萨地.戒品〉中,有更為细密的要求:

  「又诸菩萨,不从一切唯聪慧者,求受菩萨所受净戒。无净信者,不应从受。谓於如是所受净戒,初无信解,不能趣入,不善思惟。

  有悭贪者,悭贪蔽者,有大欲者,无喜足者,不应从受。

  毁净戒者,於诸学处无恭敬者,於戒律仪有慢缓者,不应从受。

  有忿恨者,多不忍者,於他违犯不堪耐者,不应从受。

  有懒惰者,有懈怠者,多分躭著日夜睡乐、倚乐、卧乐,好合徒侣,乐喜谈者,不应从受。

  心散乱者,下至不能构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,不应从受。

  有暗昧者,愚痴类者,极劣心者,诽谤菩萨素怛缆藏、摩怛履迦者,不应从受。」

  也就是说,若戒师有慧无信,或有其六蔽,不修六度,如是等类,不可从受菩萨净戒。於此可见,要做一个如法的菩萨戒师,实在很不容易。然而当今之时,正法衰微,於大小乘所受诸戒,各能修学而防護者,已寥若晨星,授戒之人所具功过,功德胜者,更属希有,何况说具足经论所言一切要求?所以,上來所说诸过,多分具者,不可从受,若不具有重大过患,而仅具有少分过失者,亦得从受。

转自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总示能成:(P.528-529) 平谈论说理博高,诸佛菩萨经验集,至高法宝行路灯,依修成就有何难 二、明说原委:(P.529-532) (一)本论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证境结晶...

 
 
 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言神通之境:(P.522) 神通法力是道境,行人进取必自现,尤為上师不可缺,坛城表法加持力 二、欲神通之贪: (一)有罪:(P.523-524)...

 
 
 

Comentário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