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般若实相论》科解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11月10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《般若实相论》科解

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

一、初论前导: (一)离般若无了脱之法,一切佛圣由是而出(P.78) (二)三乘虽共般若慧生,所证二空偏重不同(P.79) (三)般若立题说有深浅,广讲无尽表法无言(P.80-81) (四)本论示般若谛正相,令入空性道果之境(P.83)

二、总论精要: (一)般若释义:不可言语述论表相之妙义智慧(P.84) (二)般若力用:量质体显超凡俗境妙高神通力(P.84-86) (三)般若谛相:   1. 略示:(P.87-110)   (1)佛说诸法归原般若谛,為了生脱死首证法身,以三般若证,归於无修般若   (2)不求无為法以法染性,不执有為相认假成凡,修六度万行,持大乘菩提道   (3)若密乘行者瑜伽合法,深入三摩地正觉观照,证清净法身,彻见本來面目   (4)显宗顿除妄念悟无得,自入诸相空寂名不染,悟空非见谛,见非入入非证   (5)意识见解非实证境观,修行成就须实际功夫,非刹那成佛,亦非今生成佛   (6)密宗观修生佛慢境相,即身能证三身因地种,非如佛圆满,非修证等佛位   2. 用境:   (1)五见道境相:(P.112-121)     I. 悟:众生皆具如來德相,以无明业障性不显         依师导教慧缘成熟,顿明真谛即名為悟     II. 见:悟后照见光明法身,见无见境是名為境         不著於境非眼触境,刹那证入亦名為见     III. 定:於见境中如如觉照,不思不动住入佛性         越经八识心王所显,亦不随境迁谓之定     IV.慧:从定中生般若妙智,非世法聪明能比拟         启入正见超凡意境,用之了彻真如之谛     V. 空:无念明觉不执诸法,诸法妙有境随心转         不离不染空境并存,般若智见自性本然   (2)三法身境度:(P.122-141)     I. 素 法 身:一念空寂法身偶现,盖障顿起不见慧境           不可狂称自了生死,未证言证地狱受苦           於此当知虔诚深入,精进修行种因转果           黑业远退法性易显,即能亲见素法身境     II. 清净法身: 於素法身境而住入,随念起灭观照无执           如此觉照常定多养,自然般若智照现前           虽证清净无垢法身,所证深浅无量差别           慎守戒律依教奉行,谨防失道退转凡夫     III.圆满法身: 於清净法身定境中,大乐轻安如如而住           无明诸慧出入无迁,母子光明汇於一体           诸根平等互用无碍,无有分别著意行举           当体本空坚固如如,则為证圆满法身境   (3)三成就境位:(P.142-151)     I. 有余依涅盘:处於法性般若境,但依四大业报身             还受如幻有果报,是名有余依涅盘     II. 无余依涅盘:已证空性圆明者,果报业身坏灭后             再不受生三界中,谓之无余依涅盘     III. 无住大涅盘:施菩提圣心度生,大智故不住生死             大悲故不住涅盘,名為无住大涅盘

三、结论提示: (一)般若之道,深不可测,若要深解般若,自当留心实修愧学(P.152) (二)法未正学,不可骄慢,不可冒称佛圣,致使修法皆无受用(P.154-155) (三)凡修行者,持戒严明,可证真正佛法,进入实相般若境界(P.157) (四)般若妙义,了生之母,依般若而成佛,离却般若则无道法(P.165)

转自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总示能成:(P.528-529) 平谈论说理博高,诸佛菩萨经验集,至高法宝行路灯,依修成就有何难 二、明说原委:(P.529-532) (一)本论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证境结晶...

 
 
 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言神通之境:(P.522) 神通法力是道境,行人进取必自现,尤為上师不可缺,坛城表法加持力 二、欲神通之贪: (一)有罪:(P.523-524)...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