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九):二十徒劳行(下)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11月1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九):二十徒劳行(下)

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

(十三)常昏沉掉举,修禅定做课為徒劳(P.352-354)    昏沉掉举禅定敌,此是惑业非正念,亦非正念所缘境,离此二妄则易定    行人习定无正念,一缘境中无所缘,眼帘沉重昏欲睡,陷入昏沉睡魔至    粗掉心随贪境动,细掉极微不易察,此须提起正知力,警觉审慎守正念    时生出离无常心,思维恶道堕落苦,观想菩提功德等,可除二障以得定 (十四)若不慕觉道,精进勤修行為徒劳(P.354-362)    学佛行人须明确,皈依学法修何為,盲目跟从勤苦修,徒劳无益抱憾终    不慕觉道无所谓,精进只求己安乐,拜佛為得虚幻福,自私狭隘目光浅    既知佛理不证悟,贪著世利失正见,奢想平安穷其生,愚痴终招恶报果    从师学法不思脱,希图精进不下堕,仍享世福安现状,后患无穷与愿违 (十五)嫉妒五毒增,修般若之谛為徒劳(P.363-368)    般若法义高妙深,本來面目真如性,文字起悟观照修,证之实相生死脱    欲证般若必了谛,嫉妒五毒须破除,彼等漏因若存执,不达空慧无所成    嫉妒滋生瞋恨心,暗伤明击害众生,五毒恶行更甚之,罪大恶极等魔妖    妒心毒念垢业行,覆盖自性障漏尽,若不痛改定偿报,修证般若亦徒劳 (十六)修大乘教法,无生大悲心為徒劳(P.368-379)    大乘教法修学者,必具大悲菩提心,為师须审徒根性,因材施教合法义    一时表面悲心显,非是见性自然為,彻悟层次境界故,菩提悲心有真假    真悲视他如己出,佛法众生置第一,假悲私心重自己,為護利益弃亲人    未悟众生皆己亲,不达大悲实证境,强修大乘不受用,行持有失误人己 (十七)若不知自性,修定了生死為徒劳(P.380-386)    依佛法义了生死,须证般若修禅定,亦可修定悟心性,证达空性得解脱    求证实相由悟见,由见而入入而证,不依序行莫知证,如见亲娘不相认    有情自性各具足,无有多少大小分,如佛无二净法身,其名甚众义皆同    行人不知自性理,则对证道无所知,如此修定无实义,终不成就徒劳行 (十八)传法不实行,受口诀法义為徒劳(P.386-391)    密宗法义必师传,自行修法无受用,经师传法授口诀,若不依行一场空    受师口诀似得钥,能开出世生死门,却不使用任散落,何异无得不如无    随意对待不警戒,放纵自恃不进取,功力远退護法离,悔不当初依法修    夙世福缘蒙师教,反抛口诀弃法修,不从实证只贪法,徒劳无功不解脱 (十九)利乐有情事,非由菩提心為徒劳(P.391-394)    行人利乐有情事,善益起自两种心,四无量与菩提心,各有自觉和非觉    内心纯净行利他,本份应為无图报,天生如此自觉类,多生善业因缘故    利他出於不得已,或己有益而所為,此非自觉念不净,慈悲喜舍极有限    四无量境心执我,菩提心行自然出,断我无相境所生,利他非此為徒劳 (二十)看佛书闻法,不依义施行為徒劳(P.394-402)    看书闻法即满足,未懂义理不行持,落入误区自不知,修行滞停无功返    修行关键是实施,执著听过见读过,不表法义已理解,理解亦非是实施    看书学法明理趣,回光返照己行為,如法修正付实践,才是修行实质义    得闻正法不奉行,闻多胜法皆无补,空头理论不受用,愚痴可怜误成就

转自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总示能成:(P.528-529) 平谈论说理博高,诸佛菩萨经验集,至高法宝行路灯,依修成就有何难 二、明说原委:(P.529-532) (一)本论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证境结晶...

 
 
 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言神通之境:(P.522) 神通法力是道境,行人进取必自现,尤為上师不可缺,坛城表法加持力 二、欲神通之贪: (一)有罪:(P.523-524)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