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明宗因喻三支作法略解(七)
- Buddhism
- 2019年10月1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(三)九句因
九句因是為验证正因与似因而建立,它概括了因於同品与异品的九种可能关系,故称為九句因。九句因是古因明的重要内容,常用來作為说明因相和分析过失的一种方法,通过九句因可具体看到因三相说产生的根据,加深对因三相的认识。
九句因偏重於现象的陈列,不管正与不正,一一加以考察,然后确定何者為正,何者為非。因三相则是规律性的总结,概括了三支作法的基本法则。所以,因三相较九句因进步,没有九句因,因三相也不可能产生。
何谓「九句因」?《理门论》云:「宗法於同品,谓有、非有、俱;於异品各三,有、非有、及二。」
在因明学上,因常称作宗法,也就是宗上有法的一种法(属性)。能立因对於宗同品的关系有三种可能:一是「有」,即遍有(图一);二是「非有」,即遍无(图二);三是「亦有亦非有」,即定有(图三),略称為「俱」。因对宗异品的关系也有三种可能:一是「有」(图四);二是「非有」(图五);三是「亦有亦非有」(图六),略称為「二」。

将以上宗之同品、异品与因法的关系组合起來,可成九种情况:
(一)同有异有:宗同品与宗异品都有能立因法的属性。 (二)同有异无:宗同品有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则全无此属性。 (三)同有异分:宗同品有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仅部分有此属性。 (四)同无异有:宗同品全无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则全部有此属性。 (五)同无异无:宗同品与宗异品都没有能立因法的属性。 (六)同无异分:宗同品全无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部分却有此属性。 (七)同分异有:宗同品部分有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则全部有此属性。 (八)同分异无:宗同品部分有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则全无此属性。 (九)同分异分:宗同品部分有能立因法的属性,宗异品部分也有此属性。
分别图示如下:

本文来源 佛教正法中心《因明宗因喻三支作法略解(七)》
转自 佛教网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