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入法门论》科解(二十):忍辱与修行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10月3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《入法门论》科解(二十):忍辱与修行

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

一、释义:梵语羼提,心能安忍诸所辱境(P.320)

(一)不犯持明之重禁

(二)不作不利众生行

二、体性:以无瞋、精进、审慧及彼所起三业為性(P.322)

三、德失:(P.322-326)

(一)观瞋恨过失:

   无明所致瞋恨业,世出世法受恶报    阻障成觉难证果,是故必当离瞋恼

(二)明忍辱功德:

   八风安忍不动心,柔和善顺能持戒    断执证空般若明,直取菩提此捷径

四、分类:

(一)二忍:(P.326)

   1. 生忍:    (1)於恭敬供养中,能忍而不执    (2)於瞋骂打害中,能忍而不恨    2. 法忍:    (1)於寒热饥渴等,能忍而不恼    (2)於瞋恚忧愁等,能忍而不动

(二)三忍:

   1. 耐怨害忍(生忍):以无瞋為体,忍耐有情怨敌之恼害    2. 安受苦忍(法忍):以精进為体,安受非情寒热等苦楚    3. 谛察法忍(无生法忍):以审慧為体,谛观实相安住无生理

五、修习:

(一)非一时可成忍,常自审察激励

(二)依从教法力行,从心性上彻悟

(三)化被动為主动,当作首要行持

   忍辱第一道,佛子必修持,是无上涅盘,堪受师传法

【注】   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?瞋恚之害,则破诸善法,坏好名闻,今世后世,人不喜见。当知瞋心,甚於猛火,常当防護,无令得入。劫功德贼,无过瞋恚。」   《入中论》云:「若有瞋恚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福,一刹那顷能顿坏,故无他罪胜不忍。」  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:「世间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,如何处治乎?」拾得云:「只是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理他,再待几年你且看他!」

转自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七):成就何难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总示能成:(P.528-529) 平谈论说理博高,诸佛菩萨经验集,至高法宝行路灯,依修成就有何难 二、明说原委:(P.529-532) (一)本论是诸佛菩萨成就菩提证境结晶...

 
 
 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

《子必依论》科解(十六):如何得神通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科解 一、言神通之境:(P.522) 神通法力是道境,行人进取必自现,尤為上师不可缺,坛城表法加持力 二、欲神通之贪: (一)有罪:(P.523-524)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