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佛教饮食之道

  • Buddhism
  • 2019年9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佛寺斋堂称為五观堂,為何称之五观堂?因為佛制比丘,食存五观,如果用斋时,散心杂话,则信施难消,由观想此五事之故,斋堂又称為五观堂。依名显义,五观堂意味著行者用斋进食也是一种修行的重要课题。

佛法与生活本是融合的,随时随处皆是我们进道修行之胜缘。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,喝茶吃饭,无不蕴藏了无限的禅机,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,言语举止,也无不是修行的对象。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,粗茶淡饭,而怡然自得,现代的人豪华奢侈,山珍海味,却烦恼无尽,这就是有无修行之间的差别。所以,佛门弟子在受用饮食时,当不离修行本分,各自正念摄心,作五种观想:

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來处:

凡受食时,应知食物得來不易,需要许多因缘条件共同成就,如吃进口中的一粒米,就须经农人辛苦耕种,再经工人碾轧去壳、商人搬运贩卖以及家人水洗烧煮等,由此可见粒米功德,岂是金钱所能衡量?

所谓「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」,故我们对於现成的一粥一饭,当思來处不易,应有一份惜福和感恩的心。

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:

凡受食时,应思量自己的德行及所作所為,到底具有多少福德可受此供养?自己是否有资格受此美食?

修行人每天要检查自己,省察一下,从早到晚是如何对待佛法?持戒了吗?精进了吗?忍辱了吗?入好久的定?在定境当中,开敷什麼智慧?悟了多少?慈悲众生了吗?如果没有修行,则德行全缺,便不应受此食。藉此警醒自己精进修行,常怀一份惭愧的心。

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為宗:

凡受食时,应慎防己心,远离贪、瞋、痴三种过患:於美食不起贪取心,见劣食不生瞋恚念,时时自我觉照,观一切饮食皆為众缘和合,莫恣意贪图美味。

一般人在吃的方面,总是千般挑剔,万般捡择,须知食物能滋养我们的色身,固然是重要,但如过份贪著,没有节制,常随自己喜好而暴饮暴食,则必伤害身体,故谓「五观若存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难消」。又佛寺用斋叫做过堂,意即告诉我们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,如同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不可对食物起贪瞋念头,要防止自己三业放逸,保持一份平等和离欲的心。

四、正事良药,為疗形枯:

凡受食时,应视食物為健身疗病的药物,所谓民以食為天,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,生命便会枯竭,人就无法生存,故受诸饮食,当如服药,并非為满足口腹之欲。

既然如此,则饮食不应只在美味上著意,自己饱腹后即不应再贪求,就如生病须服药,病愈康复则不需再用药。在接受饮食时,切莫用轻慢心去受食,应有一份警觉的心。

五、為成道业,应受此食

凡受食时,应知一切所食皆為资身修道之用,每日三餐,只是為了维持健康的身体,令色身能够继续修行,以成就道业,利益众生。既是為成道业,因此当发道心,勤奋用功,保持一份精进的心,方堪受食。

此五种观想的次第,初即观食,次是观身,后并观心,一切须在修行办道上相应。

黄蘖禅师曾云:「终日吃饭,未曾咬著一粒米。」此即透露出行人用斋时,面对诱人的美食欲境,依旧要保持观照的工夫,端身正坐接受饮食,收摄自心不起分别,不住著食物的色香味,不计较食品的好坏,不拣别食料的精粗,以随缘自在的心念,进食前修持五观想,自思惟:是不是德行无缺?能不能防心离过?有没有认真办道?能够怀抱这样的心进食,才是合乎佛教的饮食之道。

转自: 佛教网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“符印”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吗?

“符印”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吗? (浅学比丘 释慧空) 一说到“符印”,往往很多人就怀疑是外道观点,甚至误认为是东方老子的”符印”和外道术法,就连佛教界也有些人说,“符印”是佛教之外的宗教使用的,释迦牟尼佛没有“符印”,他们的理由是:释迦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,一花开五叶,就...

 
 
 
感恩——能隐身的和尚开悟了我(前言)

感 恩 ——能隐身的和尚开悟了我 也许有当师父的人,会指令他的弟子,不准看这本我如实记载编辑的书。为什么?因为他担心他的追随者看了以后,会清醒认出他不懂真佛法,他传的是假佛法!我不同,我希望我的跟随者都能看任何为师者的书,只要是正知正见,尽管研究,邪恶才怕见正气,你若是真金...

 
 
 
《南无佛说秘瘟经》是伪经非真经

经确切求证《南无佛说秘瘟经》是伪经非真经,里面内容全是胡说八道,敬请大家千万不要传播。首先我们要明白一切苦难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,与什么“鬼”没关系,而这个所谓《经》中却说“此病有七鬼,常吐恶气,伤害人民……,”这是怪力乱神之说。其次,南无释迦牟尼佛无量慈悲,人鬼平等,不会教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联系方式|网站声明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+
  • YouTube
  • Pinterest
bottom of page